供應鏈攻擊是指攻擊者利用企業或組織的供應鏈漏洞,透過影響企業合作夥伴或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惡意行動的一種攻擊方式。攻擊者會將惡意代碼或後門軟體嵌入供應商的硬件或軟件產品中,這些產品隨後會被企業或組織合法地引入其內部系統,最終導致系統遭受攻擊。供應鏈攻擊的特點在於,攻擊者並不直接針對企業本身,而是透過企業信任的供應商發起攻擊,因此具備高度的隱蔽性和難以防範的特性。
供應鏈攻擊的主要形式
軟件供應鏈攻擊:這類攻擊主要針對企業使用的第三方軟件或更新包。攻擊者會利用軟件開發或分發過程中的漏洞,在軟件中注入惡意代碼或後門,當企業安裝或更新這些軟件時,攻擊者便可以藉此獲取系統控制權。著名的 SolarWinds 攻擊就是一例,攻擊者在 SolarWinds 的軟件更新包中植入了惡意程式,進而滲透到數百家政府和企業的系統中。
硬件供應鏈攻擊:攻擊者會在硬件產品(如伺服器、路由器等)中預先嵌入後門或惡意元件,當企業使用這些硬件時,便可能受到攻擊。由於硬件層級的攻擊難以被軟件防護工具偵測,因此這類攻擊往往更加隱蔽且破壞性更大。
供應商滲透攻擊:攻擊者會直接攻擊企業的供應商系統,竊取其憑證或進行內部操控,進而影響其與企業之間的業務合作。這類攻擊通常包括利用供應商的信任關係發送帶有惡意程式的文件或連結給目標企業,讓企業誤以為這是合法的供應商業務溝通。
供應鏈攻擊的流程
供應鏈攻擊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偵查與選擇目標:攻擊者首先會進行深入的偵查,選擇一個與目標企業有密切合作的供應商作為攻擊突破口。這些供應商可能是提供軟硬件、服務或是物流等環節的重要合作夥伴。
滲透供應商系統:攻擊者會尋找供應商系統中的漏洞,或通過社交工程等方式進行釣魚攻擊,獲取供應商的內部存取權限。隨後,攻擊者可以在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中植入惡意程式或進行其他形式的操控。
傳播至目標企業:當受害企業從受感染的供應商處獲取產品或服務(如安裝軟件更新、購買硬件設備等),攻擊者便可以通過這些合法渠道進入企業內部系統,繞過大部分的防護機制。
進一步擴散與長期控制:一旦進入企業內部系統,攻擊者可能會利用橫向移動技術滲透到更多的系統資源,進一步提升控制權限,甚至長期潛伏在系統中進行間諜活動或情報蒐集。
風險與影響
供應鏈攻擊的風險非常廣泛,因為企業難以掌控整個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環節。當企業信任的供應商遭到攻擊時,這種信任關係會被攻擊者利用來大規模滲透系統。此外,由於供應鏈攻擊的複雜性,企業很難立即發現攻擊行為,這使得攻擊者能夠在系統內部長期潛伏並進行持續的滲透與數據竊取。
一些重大供應鏈攻擊事件的影響甚至會波及全球。例如,SolarWinds 攻擊中,有超過 18,000 家企業和政府機構使用了受感染的軟件,導致數以百計的系統遭到滲透。
防禦
供應鏈攻擊的防禦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企業無法完全掌控供應商的安全性。然而,通過採取一些針對性的防禦措施,企業可以大幅降低這類攻擊的風險:
供應商安全審核:企業應該對所有供應商進行嚴格的安全審核,包括確認其安全管理程序、漏洞修補流程、數據保護措施等。這些審核過程可以幫助企業了解供應商的安全能力,降低被滲透的風險。
數位簽章與完整性檢查:在引入供應商的軟硬件產品時,企業應該進行數位簽章與完整性檢查,確認產品未遭篡改。通過驗證供應商提供的更新包或軟件版本,企業可以確保這些文件的來源合法且未被植入惡意程式。
多層次防護與行為檢測:即使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遭到攻擊,企業內部的安全防護措施仍應該能夠偵測到潛在的攻擊行為。採用行為分析、端點檢測與回應(EDR)工具可以幫助企業發現系統中不正常的活動,從而及早發現並阻止供應鏈攻擊的擴散。
威脅情報共享:加入威脅情報共享平台,能夠讓企業及時瞭解供應鏈攻擊的最新趨勢與風險。通過分享攻擊者的策略、技術和手段,企業可以更好地防範供應鏈中的潛在威脅。